国家能源局6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我国煤炭生产主体,矿井数量由1万多处减少到4200处左右。
“在现阶段,煤炭还是我国的主体能源,既是重要的燃料,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。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着‘压舱石’作用。”当日,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,过去十年来,国家能源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,持续推进数字化、智能化煤矿建设,合理增加先进产能,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煤炭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,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据介绍,煤炭开发进一步向西部资源条件好、竞争力强的地区集中,晋陕蒙新原煤产量由2013年的25.9亿吨提高到2023年的38.3亿吨,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提高了11.8个百分点,有效发挥了煤炭供应的“主力军”作用。
十年来,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矿井水综合利用率、土地复垦率都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。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、纵深推进的新阶段,截至2024年5月底,煤矿智能化建设投资已累计完成1120多亿元,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、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,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显著。据初步统计,重点煤矿企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减少6人以上,劳动工效提高20%以上,煤炭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。
“电力是用煤的主要领域,统筹推进落后煤电机组淘汰和节能降碳改造、灵活性改造、供热改造,到去年底,95%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。”李福龙表示,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。煤制油气技术装备也取得重要突破,相关运行指标不断优化。
从国新办发布会上了解到,煤炭行业持续推进煤矿瓦斯综合治理,经济、社会、生态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,煤层气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。建成沁水盆地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基地,2023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17.7亿立方米,比2013年增长近3倍,成为天然气供应的有力补充。